中科南沣
181 0929 0093    029-85792827

乡村振兴需解决九大问题

发表时间:2023-08-02 09:22



一、农民积极性不足,乡村振兴缺乏内生动力

乡村振兴需要农民主动作为主体参与,但调研显示,大部分农民认为乡村振兴主要依靠政府,其中83.9%的农民认为产业兴旺要靠政府,66.2%的农民认为生态宜居要靠政府,62.6%的农民认为乡风文明要靠政府,83.5%的农民认为治理有效要靠政府。

乡村振兴政府才是主体,自己只是配角,这已经成为了许多农民的固有想法,有农民表示,“没有政府的投入,乡村多少年都发展不起来”,“乡村振兴不是农民的事,是政府和干部的事,看政府投入”……

尽管国家加大“三农”投入,但是农民的主体性及内生动力并没有提高,当农民看到国家在脱贫攻坚中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的大量扶持,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,便产生了政府会完全负责乡村振兴的错误观念。

乡村振兴尽管需要政府来主导,但是也需要农民的主动参与,农民没有主体性,乡村振兴便会缺乏内生动力和持续性,因此要引导农民改变观念,认识到自己的作用,发挥主体积极性,共同推荐乡村振兴。

二、乡村缺少年轻人,青年返乡意愿低

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,这是农民的共识,但目前农村90%以上的年轻人都离开了,留在村子的大多是留守老人、妇女和儿童。一位村干部表示,年轻人在城里念完书就在城里找工作,没回来,这样农村如何振兴。

调研还显示,尽管农民都认为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,但又不愿意孩子回乡发展,因为乡村没有工作机会,赚不到钱,养不起家,教育和医疗资源也跟不上。

一方面,农民普遍认为没有年轻人,就无法振兴乡村,另一方面,农民又不想年轻人留在乡村,因为没有工作,挣不到钱。其中最关键的因素,便是乡村没有就业机会,正如农民所说,“对年轻人,就业是最大的吸引力,就业问题不解决,年轻人不会回来,回来干什么?”

可见,乡村振兴需要青年人才,但乡村自身环境难以吸引青年返乡。因此要增强乡村发展吸引力,丰富发展机会,提高教育医疗条件,关键是为年轻人提供充足的就业,提高青年返乡积极性,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。


三、无人种地,粮食安全面临挑战

研究发现,77.3%的农村家庭的农活由60岁以上的老人完成,农业老龄化和“老人种地”已经成为常态。并且,这一群体在过去几十年基本上没有改变,从20年前到现在,这些60岁以上的农民仍在耕种土地,但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将是最后一批种地的人,再过5到10年,农村就没有人愿意去种地了。

同时,年轻人不愿回村,即使回村也不会从事农业生产,“谁来种地”的断层已经显现。

当前,我国有2.3亿小农户,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%以上,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%,耕种全国70%的耕地面积,如果小农户未来没有人耕种土地,那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,即使只是为了解决自己家庭的食物问题,小农户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,一位农民说到,“当70%的农民都能自给自足的时候,我们就能够感到安全了”,“如果我们国家有4亿到5亿的农村人口都需要购买粮食,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”。

四、重点村不仅不具备示范作用,加剧村庄发展不平衡

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时普遍采用打造重点村的方式,然而,这些重点村的选择条件要求已经具备很好的发展基础。

某农业农村局局长表示:“重点村不仅要求环境好,各方面都要好,如果只有环境好,而没有产业和文化,也不行。”重点村建设还会获得大量财政和社会资本支持。例如,某重点村在五年内获取投资超一亿元,这是其他村子无法学习和借鉴的。这种重点村不仅没有起到示范作用,也没有可复制、可推广性。

并且,过量的投入导致资源的虹吸效应,地方政府需要连续投入项目和资金无法抽身,许多投资以亏损结束,重点村负债现象普遍。

同时,重点村重点项目由外部运营,村民没有参与和收益,且大量资金流向重点村,致使其他村子没有项目和资金支持。并且因为每年有上级安排的大量资金需要使用,导致部分重点村出现为了建设而建设的情况。这不仅导致村庄之间攀比现象的出现,还扩大了村庄发展差距。


五、民宿多、游客少,盲目开发制造乡村旅游繁荣幻象

乡村旅游是许多地方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,也是许多重点村的发展目标。许多县提出“全域旅游”的发展构想,部分乡村计划或已经开展了乡村旅游,并将旅游视为发展唯一途径,通过发展民宿、艺术小镇等形式来吸引游客,带动餐饮等服务业发展。

然而,与许多地方的民宿建设热和旅游项目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游客少,效益低。例如,某县的乡村旅游投入力度很大,条件建设很好,但农民表示,“民宿多、旅客少,人气上不来,星期一到星期五没什么人来”。在当地某个村子,原有10余家民宿,目前只剩下路边的2家还在营业。很多民宿和饭店长期亏本,换了几个老板,最终还是倒闭。

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在于盲目上马旅游项目,忽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。在全国范围内,以旅游为目标的各类项目高度同质化,缺乏鲜明特色。很多民宿刚开业便关闭,有的靠政府补贴或举债艰难维持。一位农民指出,“村里景致没什么特别,就一条河,游客看一眼就走了,留不住人”。

六、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,资源浪费严重

许多乡村建设了公共文化设施,但利用率低,有村民表示,尽管村里有老人之家、农家书屋等公共设施,但大家普遍很忙,老年人忙农活,没时间去,年轻人更愿意看手机而不是读书。

另外,与农民生活相关的公共文化活动也非常匮乏,一些村子开展的公共活动流于形式,文明星级户、文明家庭等评比表彰活动形式化更为明显,有农民反映,“村干部评完之后将名单上报乡镇党委就完事了,被评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被评上了。”某村干部也坦言,“这些活动实际意义不大,过于注重资料迎检,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表彰而表彰。”

各地开展的“送戏下乡”“电影下乡”等活动,由于脱离了农村现实,形式化现象更加严重。有些村庄只有几十户群众,观众比演员还要少。有农民说,“很多时候,幕布一摆,3个放映员,2个观众,放电影的人比看电影的人还多。”

农民们认为,现在家里都有网络,高清电视、手机里面都有电影,看起来很方便,闲时主要在家看电视、玩手机,没人会去看电影,而且都是老片子,画质模糊,基本只有放映员在看。


七、老龄化严重,乡村建设忽视老化需求

据调研,许多乡村老年人口比例平均为33.7%,是城镇(15.8%)的两倍。各地农村老人多、年轻人少的现象普遍存在,几乎所有年轻人都离开了村庄,导致农民普遍感到“村庄空荡、人气不旺”。以村支书表示,“农村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‘跃农门’,也就是要好好学习、远离农村。一个2000多人的村庄,常年在家的只有几百人,还都是老人和孩子。”另一位村干部也坦言,“农村最大的变化就是人老了,屋空了,五里之遥、千里之别。”

村庄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打工积蓄用于城市购房,而农村商业因缺少年轻人的消费而逐渐式微。

在这种背景下,未来谁将留在乡村并不确定。农民普遍认为年轻人不会再回农村,未来农村将更加空心化。加上当前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在城市定居,或在城乡间流动,返乡意愿极低。按照目前趋势,许多村子将高度老龄化。

许多农民对此产生了疑问,提出了“十年、二十年之后没有年轻人在家,谁来搞乡村振兴?”的问题,还有农民指出“乡村振兴需要考虑谁来照顾老人”,然而,目前依旧许多村庄的乡村振兴计划主要侧重于现代化建设,忽略了老化需求的改造。

八、村民看重公平公正,乡村治理面临挑战

农民对中央政策的满意度较高,但对村干部则存在不满意见。

农民认为,村干部最重要的是要办事公正,要做到“一碗水端平”。部分村干部还存在家族化、帮派化的问题,处理事务常常看重关系远近,有些村干部只关注自家的产业,将村务工作看作是副业。农民表示,“村干部光忙自家事情了,忙着为自家挣钱,忙着开钩机、承包工程,没把心思放在为村庄谋发展上”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在近年的村两委换届中,新上任的年轻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虽肩负重任,但由于年纪轻、阅历浅、经验少、权威弱,且有些人只是为了积累基层经验,并没有为村庄发展长期扎根的奉献精神。他们在带领村庄发展过程中,常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,难以胜任。

此外,村庄的党员发展也面临着家族化、圈子化、关系化、利益化、老龄化、男性化等现实问题。特别是女性党员占比极低,如某村54名党员中只有3名女性,另一村55名党员中只有5名女性。总的来说,村庄的整体党建工作质量不高,党组织活动较少,现有党建工作有时只是“做台账,应付检查”,对乡村治理的效果产生了影响。

九、短视频成为了解政策新途径,农民容易被带偏

据调研,许多农民通过手机了解国家政策和时事新闻,其中短视频平台最受农民欢迎。

农民表示,他们通过短视频平台了解到“耕地保护”“农业补贴”“退林还耕”“乡村振兴”“新农合”“农村养老”等政策和养殖技术、市场信息等。

然后为了流量,一些主播常夸大或扭曲政策的核心意义,随意解读社会问题。这种错误信息非常容易在农民群体中传播,影响农民对政策的认知和理解,在流量至上的海量碎片化信息面前,农民大多缺乏辨别能力,容易被带偏。


手机 :181 0929 0093 邮编 :711000 邮箱 :381646227@qq.com
地址 :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科技二路光电园A座610

中科南沣公众号
销售微信
咨询电话:
181 0929 0093
029-85792827